张存浩面临科研生涯的第一次转行,转向火箭推进剂研制这一对他来说几乎是全新的领域。
更神的是,72个小时写稿,32个小时过审。2022年:3月,《自然》杂志以新闻特写报道了包括他们团队在内的新冠疫情数据工作。
这两个背后的男人也得到了回馈,董恩盛以第一作者署名的文章已有4篇,杜鸿儒以第一作者署名的文章有1篇。? JHU新冠疫情仪表盘(图源:官网截图) 因为这项工作,董恩盛的导师、JHU土木和系统工程系教授Lauren Gardner入选了《时代》杂志202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百人榜,她还获得了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2022年拉斯克奖。而JHU的疫情仪表盘之所以拔得头筹,有众多因素:由于数据收集和可视化做得专业且最早,也因此获得了先发优势。董恩盛看中了Gardner从事传染病数字建模的学术背景,这跟他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和统计学的技术背景非常匹配,有助于他将来从事建模研究。她说,经过3年日夜不休的维护,是时候改变已有的响应模式了。
Gardner后来坦承,这个决定是一时冲动。5月,被《华尔街日报》采访。除了产出系列成果,科研生涯中让杨学明感到自豪的,还有一件件由他自主设计研发的科研仪器。
当时,在导师的鼓励下,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跟着实验室的工程师们,在计算机上做出了职业生涯中第一套复杂仪器的设计图纸他说:科学仪器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中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是世界上最亮的极紫外光源。寻找新工具新方法,做有特色研究 杨学明带头研发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大连相干光源已于2018年通过验收。这次转向启发我,不要放弃以往的积累,而是要充分利用其去开拓新方向。
20多年前,杨学明决定回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他至今仍觉得,这是一项正确的选择。于是,杨学明开始尝试学习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先进的科学仪器,并利用同步辐射先进光源的方法研究化学动力学,我特别喜欢做仪器设计,觉得这个方向很有意思。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画出设计图纸,然后做成自己想要的仪器,很有成就感。1985年,在获得硕士学位后,杨学明出国深造,随后,萌生了转换科研跑道的想法,此前,我做分子光谱学研究,当时没有找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方向,此后我开始转向化学动力学研究。此后多年,他一直在外从事科研工作2001年接到时任所长包信和的邀请,他欣然接受。
自研仪器,取得系列科研成果 回来后,杨学明担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一直在研发先进科学仪器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前行。幸运的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这个梦想实现了。遵循兴趣,转换科研跑道 1962年,杨学明出生于浙江德清的一个小村庄。
杨学明第一次自己动手做复杂的科学仪器,是在国外做博士后期间。1982年,杨学明顺利考上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由此叩开了化学物理的大门。
1985年,杨学明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获得硕士学位,并于第二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所里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杨学明果然不负众望,和团队利用自行研制、国际领先的分子束科学仪器,将反应散射动力学实验研究推向全量子态分辨的高水平,在化学反应量子过渡态及共振态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系列成果,解决了反应动力学领域中一些国际公认的难题,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吴月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3/3/1 9:01:2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杨学明 做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想做好实验科学研究,应该先把科学仪器做好,掌握关键技术。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目前,杨学明正在推动国内新一代高重频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发展,旨在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世界上最先进的极紫外和软X射线光源支持企业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承担国家科技任务。过去5年,累计采纳代表委员所提意见建议1.8万余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7800余项,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林新透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门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去年68个重点专项共设立400余项青年科学家项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参与重大科技任务。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何更好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林新回应称,科技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部署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措施,为青年科技人员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环境。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林新说。
加大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推动科研单位面向新入职的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职业生涯启蒙培训,坚决破除四唯,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矢志报国。具体建议包括改革评价机制、支持青年人才当主角、培养拔尖人才、保障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等内容。
相关机构的科研基金和专项也对青年人才担任负责人比例提出明确要求。相关专题:2023两会科教视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聚焦健全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的意见,持续开展3轮科技人员减负行动,推出减表、解决报销难、检查瘦身等10多项具体措施,开展科技人才评价和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等等。林新以基础研究为例说,针对6名代表和287名委员提出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议,科技部在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中积极采纳,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6.3%,推动基础前沿领域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面对新冠疫情防控的重大需求,启动实施一批应急攻关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作为工作重点,研究总结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了解青年科研人员职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和特殊需求,认真研究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努力营造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科技日报记者从吹风会上获悉,近5年,科技部收到的建议提案年均增长20%以上,内容涵盖基础研究、企业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科技体制改革、民生科技等方面。林新说,在完善政策方面,则是保障青年人员潜心研究。
关于青年科技人才的话题同样备受关注。在实践锻炼方面,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平台,锻炼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2022年,科技部收到与科技人才相关的建议提案60余件,大部分谈到了青年科技人才。作者:刘垠 沈唯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3/3/1 7:43:1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科技部:去年高质量办结1487件建议提案 2月2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22年国务院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工作有关情况。不仅如此,科技部还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治理。林新介绍说,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面,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科技体制改革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议题。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改革任务取得了积极进展。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比如,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新出台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抵扣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行科技前瞻布局。
2022年,科技部收到涉及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议提案有100多件。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介绍,2022年国务院部门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721件,政协委员提案5865件,分别占建议、提案总数的94.8%和95%,均已按时办结。